top of page
作家相片看見小編

「不要再對我情緒勒索了」為什麼沒有用?

陳彥琪 Jessica Chen 諮商心理師



「你就是跟你們家一樣,界線都很不清楚。」,明明旅行都安排好了,現在卻得取消,太太抱怨著老是被婆婆遙控回老家的先生。 「你有必要這樣說話嗎?我讓你不開心就說我就好了,為什麼要扯到我家?」,告知太太的時候自己也感覺有點虧欠,但是被太太這樣一說,先生也開始覺得不滿。 「我這樣說有錯嗎?你們就是界線不清,你老是不知道怎麼拒絕,才會讓你媽一直要求你回家幫忙呀!」

會談室中獨自前來的太太顯得很沮喪,她是個很願意自己去看書、努力找出問題癥結的人,但她不懂,為什麼她明明看見枕邊人也受困於原生家庭,都告訴他原因了,本來不是應該要夫妻同心一起解決與面對的嗎?但先生反而對自己生氣,結果罪人倒變成自己。

太太看著先生就這樣放任婆婆情緒勒索 他,而先生也用「孝順」、「夫妻要互相支持」這種東西來勒索自己,於是壓抑的情緒一再累積,最後爆發:「你可以不要再對我情緒勒索了嗎?」,卻落得先生大吼「你怎麼會這樣理解我?」,並換來震怒與摔門而出,讓她傷心的前來求助。

被指責的一方,因為不願承認的傷疤被揭起,也沒台階可下,原本感到歉疚的心情只好轉為生氣,甚至拒絕溝通;另一方面,狠狠直指問題核心的太太也感到挫折,你老是這樣重複一樣的無效模式,但我說了你又不愛聽,難不成都要我配合你,或是繼續吞忍下去?

話並不是沒有錯,就都能有話直說。

你期待達到什麼樣的目的,將決定你該如何傳達你想說的訊息。你期待跟對方的關係是什麼,是承認錯誤(然後你想要他以後決不再犯,但往往在強迫之下的承認錯誤,你們的關係也很難再回到過去),還是如果我們有一點改變,彼此的關係會更好?

「爭輸贏」與「論道理」是我們與親近的人吵架衝突的時候,最容易陷入的盲點,偏偏就是因為太過瞭解彼此,而更容易看見對方的缺點與問題,非要拿出來講清楚說明白,好像才能讓自己覺得好過一點,於是列舉了一堆罪狀與事實,證明了自己的受苦,也指出了他的毛病,但卻讓關係越來越惡化;於是,像「情緒勒索」這種對親密關係的「診斷」,乍看之下,是問題的解答,但如果用錯地方,會變成銳利的刀劍,無法幫助我們解決任何問題,還有可能反過來傷害別人。

不論是原生家庭的創傷,還是關係中的焦慮-逃避循環,又或者像這對夫妻遇到的情緒勒索……,這樣的歸因、診斷,除了幫助我們找到原因,更重要的價值是讓人知道該依循何種脈絡,去解決問題才是最適合的,而非拿來讓自己不安、恐慌(或讓對方氣得跳腳、急著反駁),甚至有的時候,還會被藉以緊抓不放,而不用為「誰來改變」這件事負責。所以諮商、治療的功能才會如此重要,讓我們不只是停留在對問題的「診斷」,而能更深入的去討論,透過覺察、對彼此的理解,或是溝通表達,我們可以怎麼做,讓 #關係鬆動,並有助於解決問題。

如果我還期待關係的延續,「診斷」應要是能幫助我讓關係變更好的工具,而不僅僅是要對方承認錯誤的「證據」而已。

在周慕姿心理師所著的《情緒勒索: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讓人窒息的相處》中其實有提到,練習建立情緒界限的步驟是——停、看、應——停止對話並轉移情緒,你才有機會覺察自己的情緒,了解你們之間發生了什麼事,再去擬定因應策略;更重要的是,裡面一再強調的先把自己照顧好,指的是提升自我價值感,不僅自我接納,也為自己的感受負責,才能真正的為自己做主。

跟對方拉開距離,並為自己的感受負責,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緒界線的練習要做的是,先把別人的情緒責任還給對方,但同時也為自己的情緒負起責任,比如「你當然可以因為這件事情的不如意而生氣,但那不是我得承擔的,相對的,你不公平的對待我,我也可以有難過、受傷的感受,而我會為自己負責」,我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緒,並且好好看待那裡面的委屈與受傷,然後肯定地告訴自己,不需要為了滿足別人而讓我活得膽戰心驚,而非反過來,緊咬對方要為自己的難過負責呀,「你看,你也對不起我」,這樣不是也成了另外一種變相的情緒勒索了嗎?

「情緒勒索」不是拿來指責或標籤他人的武器,而是能引導我去看待如果想與他人連結、溝通,甚至是劃下有彈性的界線,我可以怎麼去做,對方才會懂的一種關係修復中的重要脈絡。

其實你的本意,是心疼先生,也希望他可以多為自己著想,也許你可以先試著軟化彼此的硬刺:「我想媽媽這樣跟你說,你壓力也很大。」

而除了關照先生之外,好好地傳達你的感受與想法,也能透過不批判的方式,柔軟的讓對方來傾聽自己:「但正因為我很清楚你也不願當的不孝的兒子,所以做為你的太太,我真的很為難,怕自己兩邊不是人;可是我真的也想好好喘口氣,而不是每個禮拜的休息日都得回婆家當媳婦。」

當你知道兩個人其實都很為對方著想,在雙方情緒都穩定能夠好好溝通時,你甚至可以邀請他一起思考解決的方法:「那你覺得怎麼樣的推辭,媽媽會比較容易接受?讓她理解我們的困難,但我們沒有行程的時候還是可以幫他?」

拿著鋒利的刀劍,是無法幫助我們好好的與對方劃下界限的,但若能敏感的覺察與釐清自己想要什麼,而願溫和、堅定地傳達給對方知道,才是引領對方學習尊重與理解我們之間舒適界限的開始。


歡迎加入及推薦看見心理Line@ 隨時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與文章

同時也可以使用Line@詢問及直接預約我們專業的心理師喔!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看見心理的好文給朋友喔 😄

想常常收到心理好文嗎? 把「看見心理」的LINE分享給朋友➡️ https://line.me/R/ti/p/%40seeingcounseling

或者搜尋「看見心理」的LINE ID➡️@seeingcounselin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