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看見小編

「那有什麼,我們當年……」——其實我們的苦,都該好好被聽見

陳彥琪 Jessica Chen 諮商心理師

「我以前還工作到最後一刻耶,你爸要工作,我可是跟你阿姨兩個人提著行李跑去醫院待產的好嗎?」 「那有什麼,我以前也是哭著把月子做完的,你婆婆還肯幫你帶,你應該心懷感激。」 「唉呀餵奶哪有什麼好痛的,就小孩抱著吸一吸就好啦,以前我們連買奶粉都心疼,你還有得選耶!」


宥凡悶著頭把電話掛掉,明明自己才是那個剛生完的產婦,打個電話回娘家不過想討個溫暖,討拍不成反而被自己的母親堵了一胸口的委屈;其實母親以前的個性就是這樣,聽不得人抱怨,稍微一點點的發洩,馬上就會被「你應該要感恩惜福」這類的話語堵住嘴巴。但宥凡會想打給母親討拍,其實是因為婆婆也是這樣的人,她老愛告訴自己「我以前羊水破了也是自己去醫院」、「自己的小孩,晚上難顧本來就要忍著,我們都是這樣過來的」之類的話,沒想到自己的母親並沒有因為這樣,就比較理解自己,反而讓宥凡更不解:我沒有覺得你們不辛苦,但為什麼不能讓我至少感受自己的苦也被看見,而被安撫呢?

讓宥凡又挫折又委屈的是,母親自己可不是那種修身養性的老好人,她明明也老愛抱怨親戚只做表面功夫,又或是鄰居個個不愛繳錢又想佔便宜,但面對子女的抱怨卻總要擺出高姿態,看在宥凡眼裡得出一個結論——她根本不想聽,而且只想告訴你「我比你更苦」,我都撐過來了,你有什麼好說嘴的?

宥凡的感受並沒有錯,只是很多時候,面對這樣的抱怨,其實對方可能也很焦慮,不知該如何解決我們的問題,雖然出自於好心,但往往過於想要「問題解決」來「終止焦慮」,而拼命地提供意見,或是選擇告訴我們有人比你過得更慘、要「懂得感恩」,久而久之,不但讓人無法感受到自己的情感被承接,更有種「不被允許抱怨」的委屈感,這也提醒了我們,也許對方有心,但的確沒有足夠的能力或是習慣,溫柔並接納地同理他人的負面情緒;而重新調整對長輩訴苦的期待,同時也換個角度理解他們,有時反而才能能夠創造彼此的情感連結。

「那有什麼,我們當年……」是很多長輩在準備安慰人(實則是開始講古、說道理)的起手式,其實當對方這樣說的時候,是因為長久以來 自己的苦也想先被看見,當他能夠先被理解時,過去這些受苦才有價值、有意義。「傾聽」是座堅實的橋樑,連結起我們共有情感的經驗,並能一起療傷或為彼此感情增溫,若兩人都只想先把自己的苦拿出來秤量比較,反而會讓這樣的關係相互碰撞甚至衝突;因此,提升自己的情緒敏感度,發現對方尚無能力回應我們的情感需求時(或是我們自己也身陷情緒泥沼中),提醒自己給予理解並後退一步,重新為自己找到情緒的出口,比如:社群軟體中媽媽群組,又或是母嬰網站上過來人的分享文章等,我選擇先 傾聽內在的情緒,好好安頓自己的低潮,並告訴自己:沒有關係,這也是正常的能量釋放呀!

原文出自:臺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 女性成長專題文章


歡迎加入及推薦看見心理Line@ 隨時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與文章

同時也可以使用Line@詢問及直接預約我們專業的心理師喔!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看見心理的好文給朋友喔 😄

想常常收到心理好文嗎? 把「看見心理」的LINE分享給朋友➡️ https://line.me/R/ti/p/%40seeingcounseling

或者搜尋「看見心理」的LINE ID➡️@seeingcounselin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