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admin_SeeingCounseling

你也「蛙化」了自己嗎?/ 看見心理 柯若竹心理師

柯若竹 Gina Ko 諮商心理師


讓我走進你的世界裡/ 看見心理 陳靖妃心理師
你也「蛙化」了自己嗎? / 看見心理 柯若竹心理師

你一定也讀過《青蛙王子》吧!在故事裡,被施法的青蛙直到魔咒破除,才恢復人形成為風采翩翩的王子。當虛構童話代入現實生活,身處快速又競爭的社會中,你是否也曾自覺像隻青蛙踩在泥濘中,跳不高又掙不脫處境,感覺等不到存在價值和潛能發揮的一日,反覆深受社會標準和他人期望苦苦困擾呢?


日本前陣子的流行語「蛙化」,原本指女性對心儀對象起初心懷好感,卻因某些缺點瞬間冷掉的現象。

事實上,蛙化牽涉到許多心理反應,例如:理想與現實的落差、自我價值感低落,以及緊握完美主義等等。

這個生動的辭同時讓我聯想到,我們對待自己何嘗不是如此?望著同學懂玩樂又會考試、羨慕同事加薪升遷、看別人炒股買房,對照回自己一秒洩氣,化成呱呱叫的青蛙……

社會比較理論提醒我們:人類天生就愛比來比去(畢竟「贏」的感覺太好了)。然而一拿出比較的量尺,我們要不然習於使用社會標準(獎項、收入、工作成就或好人緣),要不然就是將視線焦點鎖定在自身不足之處。


這種抬頭仰望的習慣,讓我們非常容易低估自我價值,又對既有優勢視而不見。


一旦打從心底相信「己不如人」,自我懷疑讓我們恥於展露真實的自我,而自我貶抑則會造成心理上持續的痛苦。倘若懷抱著對自己的美好想像,卻怎樣都搆不到期望時,自我認知會面臨調適上的困難,令生活中原本的興緻盎然及美好風景黯淡失色,有的人會害怕再次經歷挫敗感,而難以打起精神面對挑戰,甚至可能會出現嚴厲的內在批評這類心理上的自我傷害。


此時就算身旁朋友給予愛的鼓勵,內建的「自體蛙化」依然讓人難以脫離負面自我形象的束縛,也無法認同自己的努力和潛力。


「你眼中的自己,是隻青蛙嗎?」


每天照著鏡子時,你想來不曾冒出這句話,卻未必沒有這樣的念頭。在故事中,公主一開始對青蛙感到厭惡,其實如果把公主解讀成外部評價,其實就不難發現,那些負向的感受,未必來自周遭,也可能源於內心恐懼不安的投射。

青蛙形象正說明了這兩極矛盾:一方面渴望被認可,糾結於被低估和忽視潛在的價值不被看見;另一方面因自卑而忍不住隱身,在孤獨、自厭的心靈泥沼中浮沉


如果你也在這樣的狀況中,這裡有兩種簡單方式,幫助你的內耗先止血:


◎有意識且選擇性地接收訊息

社會比較常常如同扭曲的哈哈鏡,FB或IG等社交媒體上那些光鮮亮麗的貼文,往往未必顯現出一個人的生活全貌。

當我們看不見那些陰暗角落,僅僅是與他人比較,自己的生活往往顯得好貧乏好無足輕重——但請記得~別讓這樣的念頭反覆啃蝕我們的心。


◎定義屬於你自己的個人標準

雖然是老話一句,但值得不厭其煩的提:你的人生是屬於你的,無論成功或幸福,都是「你」在經歷與感受。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道路,快慢進退,都試著跟自己對比就好。

還有~記得多多給予自己公平、合理的回饋,才不會輕易地油箱耗竭,拋錨在半路上。

 

我們需要有個安全空間,好好探索情緒與想法,容納那些認知落差的痛苦。


但我也想偷偷告訴害怕自己是隻青蛙的你:

青蛙形象也象徵內心的衝突和對變化的渴望喔~尋找自我價值的路,一旦走上了不容易,然而自我改變和成長過程就像「王子先變青蛙,再變回王子」,需要經歷不同階段。這些探索,讓我們有機會擦亮鏡子,以新視角看見自己。

 

祝福你,找到並照見自己金光閃閃的模樣。



歡迎加入及推薦看見心理Line@ 隨時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與文章

同時也可以使用Line@詢問及直接預約我們專業的心理師喔!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看見心理的好文給朋友喔 😄

想常常收到心理好文嗎?

把「看見心理」的LINE分享給朋友➡️

或者搜尋「看見心理」的LINE ID➡️@seeingcounselin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