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看見小編

你知道這有苦難言的症狀嗎?

林少湲 Bonny 諮商心理師


成成從幼稚園就有選擇性緘默症,當年我們在諮商室進行各種不一定需要說話的活動,他從一開始慢動作、小心翼翼的看著玩具,到後來會自在的露出笑容、進行敲打物品發出聲音得遊戲,會想要煮飯給我吃,讓我知道他想要參與、被在乎與看見。

我與成成的家人協議進行親子遊戲諮商,他在家人的陪伴下更為自在,更多主動、積極的行為在諮商中發生,在學校也同時改變了,他的神情益發自信與光彩,像極了盛開的花朵與明亮的眼睛,跟我初次遇見他時,那種臉色與神情黯淡的樣子好不一樣。後來,我因故回來台北工作,離開學校當天,我突然聽到「林~少~湲~」,成成在天橋上喊了我的名字然後躲起來,跟他的遊戲一樣,躲起來比較有安全感、放鬆,但也因為這個躲起來的安心,讓他能在學校情境發出聲音,那個回憶我永遠記得,帶著內心的澎湃不已的心情,我對於選擇性緘默症總是多一份使命感,一直持續到至今。

社會大眾對於「選擇性緘默症」有許多好奇與疑問⁉️,大部分人緊張不安時越容易尋求關係與安撫而說更多的話、緊張也能想辦法回答老師或老闆的問題,除非是自己情緒上來了選擇不講話,對於這群常常沈默的大小朋友,親友與師長們常常是帶著各種困惑,又無法從他們口中聽到答案,只好自己想他們到底是在想什麼,藉著光輝10月,也是選擇性緘默症宣導月,我們一起來想想「選擇性緘默症」跟我們的距離好嗎?

❓:選擇性緘默症,是不是故意不講話? 💡: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的診斷準則手冊把這有苦難言的症狀稱為Selective mutism,台灣翻為「選擇性緘默症」,容易讓國人聯想到是可選擇而故意、有意識的選擇不說話,其實日本翻譯的「情境性緘默症」,較符合在某些情境可以順暢說話,在特定情境產生了「無法選擇」的這群對象。由於焦慮而難以保持眼神接觸、臉部容易僵硬/傻笑、舉止僵硬不自然、思考變窄而不容易應對與反應,要說話的場合像是點名、打招呼、道謝和道別說不出口,有時讓不了解的人以為是沒禮貌,而被誤會、指責、要求開口或疏遠,這在選擇性緘默症的人來說是很普遍的黑歷史。

❓:他們是不是害羞/內向/慢熟/怕生? 💡:有部分選擇性緘默症的人,天生有害羞的人格特質,但有些則在放鬆情境則很外向還是個開心果,比較確定的是他們在面對陌生或焦慮的人事物,的確需要一些時間與找到合適參與的方式,🧚如果找到也開始練習,會逐漸地主動、參與與用多種表達,但如果讓他們焦慮到無法言喻,如果團體又認定他就是不會說話,他們對既定印象會更難以突破而開口。

❓:我小時也是不敢講話啊!長大就會自然好了 💡:你有被車子按喇叭、緊急煞車而嚇到呆掉、說不出話來的經驗嗎?或是明明想要說什麼,但喉嚨就是緊窒的發不出聲音,想說千言萬語到最後只能沈默或搖頭,試想選緘的孩子在焦慮情境時,如果沒有人幫忙、自己也不知道怎麼辦,就像長時間的處在驚嚇當中,許多人在小時候都有適應不良、緊張、焦慮的時候,但由於沒這麼高強度的焦慮,所以較容易適應與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但選擇性緘默症的焦慮強度大,影響到語言、思考或肢體系統的「凍結」,這種太不舒服的歷程,自然把「說話」連結為「危險」的訊號,經年累月下來就不太能在特定的社交情境開口,因為想到要開口就有太多不舒服,但如果造成生活、學習、求職上的困難,可能會有懼學、網路沉迷、焦慮惡化、憂鬱症、酒精或藥物濫用等行為,也有成人仍有選擇性緘默症症狀。

其實2-6歲實施後的預後是很樂觀的,大一點的選擇性緘默症者則能產生更多自主性的練習,所以及早與陪伴他們一同走過,是很重要的。

❓:那我就盡量不要跟他互動,以免嚇壞他就好啦? 💡:其實選擇性緘默症的人雖然因為焦慮會想要當隱形人,但真的變成群體透明的存在時,是很沒有歸屬感與不快樂的,雖然有時候他們不敢眼神對焦、微笑、互動,但對於幫助、陪伴、給他們支持、笑臉的老師、親友、甚至陌生人都如數家珍的放在心裡,當離開了焦慮情境,常常會跟讓他們放鬆的對象侃侃而談今天哪位老師講過的笑話或課程、哪些同學發生了什麼事情,有些則是會寫在日記、記在心裡,這也會成為現在或未來他們突破困境的正能量喔!

❓:我周遭有選擇性緘默症的親友,我該怎麼幫助他們呢? 💡:由於選擇性緘默症的程度、呈現的狀態、樣貌、需要的協助都不太一樣,嚴重的不只說不出話來,有人過來跟他講話時,可能全身僵硬,甚至在校單獨繳交作業、如廁、裝水喝、吃飯都有執行上的困難。建議在足夠了解他們的情況下,設定或與他們討論適合程度的替代式溝通、降低焦慮的表達方式來協助他們練習,將溝通與互動依據難度拆解成可執行、具體的方式,幫助他們增加自信與成功經驗,最理想的情況下是有家庭、教育、醫療與心理專業資源一起來陪伴他們走出孤單與沉默。

備註:個案經改寫、匿名化處理


歡迎加入及推薦看見心理Line@ 隨時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與文章

同時也可以使用Line@詢問及直接預約我們專業的心理師喔!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看見心理的好文給朋友喔 😄

想常常收到心理好文嗎? 把「看見心理」的LINE分享給朋友➡️ https://line.me/R/ti/p/%40seeingcounseling

或者搜尋「看見心理」的LINE ID➡️@seeingcounselin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