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彥琪 Jessica Chen 諮商心理師
「我已經努力抱了三十分鐘,放下來不到三分鐘就醒了呀!」 「你知道我半夜起來幾次嗎?」「七、八次!不是兩三次!每次驚醒就討奶!」 「我也需要上個廁所跟洗澡呀,門才關起來就聽到房間傳來嚎啕大哭的聲音,我根本褲子都沒來得及套…」
許多媽媽常有哭訴被「高需求」寶寶(high need baby)折騰的經驗,其實在1970年代,美國即有許多針對上述這類難以預測何時餵養、哄睡、易哭、總是反應緊張的「困難」氣質(difficult temperament)的寶寶進行研究,直至1996年William Sears博士才給了這類型的寶寶「高需求」的名稱,希望用較正向的方式看待這群需要父母更多細心關照的孩子。
是的,用正向的方式來看待。
照顧高需求的寶寶,往往孩子哭啞,媽媽也耗竭了。 「他就還沒睡熟你怎麼就放下?他當然不舒服呀!」 「你就餵飽呀,孩子睡你就跟著睡,不然以前的人都怎麼養孩子的?」 「不要孩子一哭就抱,他就是被你寵壞的。」 傷害媽媽的不是孩子,是來自旁人不解的好意指導(或責備),還有媽媽自己的愧疚感。
沒有人不想好好看照自己的孩子,需要母親安撫的時候就給他們緊緊的擁抱,感到饑餓的時候就提供充足的奶水,想要玩樂的時候就全心投入的陪伴;然而,許多時候,媽媽也需要被關照,需要被看見那個努力給予撫慰孩子仍舊大哭而挫折的自己、看見那個犧牲睡眠只怕孩子餓醒自己卻沒發現的女性、看見那個如神農氏嚐百草,哀求打罵招數盡出,就只希望孩子不要老在外面哭給別人聽,怕別人認為是恐龍家長不顧小孩的自己。 有的時候不是媽媽不管不教,而是媽媽已經快要被消耗殆盡,連為自己辯解的力氣都沒有。
來到我面前諮商的母親們,很多位都形容自己在小的時候是很獨立自主的,而對於孩子總討抱抱、已經安撫卻仍哭個不停無法理解,自己明明也沒做得不好,但看到孩子這樣還是不免自責,甚至開始自我懷疑「我是否夠資格當一位母親」?然當我們一起回顧過去的成長經驗時,我發現有很多時候是因為過去家庭中孩子人數眾多、父母忙於工作等因素,使自己不得不在那樣的環境中變得獨立,甚至還得學會去幫忙照顧其他兄弟姊妹,因此不是天生個性夠獨立自主,而是環境使然讓自己變得能一肩扛起大小事務。
於是我們終其一生都在符合別人的期待,讓自己努力變成社會要求的樣貌,當我有了孩子,我也開始擔憂與焦慮:他怎麼不能就好好的睡過夜?別人哄一下就好了為什麼他總是一直要、一直要?為什麼他不能像個「乖寶寶」一樣,讓其他人都能認同,我是個夠好的媽媽。 我們一直沒有機會好好傾聽自己——不是為了符合他人的期待,而是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其實你需要的只是看見那個從小就匱乏的自己:原來我也需要有人拍拍我,給我一個擁抱,現在的我長大了,我可以給自己一個肯定的擁抱,我才能有更多愛給我的孩子,不管是秀秀、抱抱,還是充滿電後全心全意地陪著他玩。 我們的不安與焦慮,都會透過我們對待孩子以及與孩子的互動方式,不知不覺的傳給孩子,如果媽媽不能夠傾聽自己,就無法好好地傾聽孩子。
先回頭觀照自己的匱乏,每個母親都要先好好安頓自己,才有能力聽見孩子的需求:原來他不是嫌棄我這個母親無法安撫,而是需要我更貼近的安全感、原來不是指責我的陪伴不夠多,而是精力旺盛的寶寶想要跟媽媽有更直接的互動與強烈的回應。 請給予自己更多自信,看見這個孩子的亮點,並帶著孩子一起向外面的世界展現:我們還有很多美好的優點呀!
高需求寶寶的特質就在於其不輕易妥協、高堅持有主見、敏感而有洞察力,這往往也是邁向成功者的重要能力之一,如果照顧者能夠耐心引導,就會發現高需求的寶寶都相當聰明而不需要多餘的擔心;研究亦顯示,若這類型的寶寶在嬰兒或是孩童時期獲得了照顧者的情感支持、幫助其建立自主性格,這些孩子的學業和社交方面表現都是優於同齡的。(Stright, Gallagher, & Kelley, 2008)
當看見孩子的獨特性後,我們也該對孩子抱有合理的期待、適性發展,避免落入跟他人比較,或是將自己陷入社會對「乖寶寶」(還有「好媽媽」)的不合理要求中感到挫折。高需求寶寶不代表媽媽就是寵溺的、乏力的,那其實是另外一種呼喊愛的方式——期待與自己最愛的母親打造更加親密的親子關係。
參考資料:The High Need Baby Fact Sheet, The Fussy Baby Site, 2017
歡迎加入及推薦看見心理Line@ 隨時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與文章
同時也可以使用Line@詢問及直接預約我們專業的心理師喔!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看見心理的好文給朋友喔 😄
想常常收到心理好文嗎? 把「看見心理」的LINE分享給朋友➡️ https://line.me/R/ti/p/%40seeingcounseling
或者搜尋「看見心理」的LINE ID➡️@seeingcounse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