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從【媽媽得了癌症】談年輕照顧者的處境:他是我家人,我不應該喊累!照顧歷程的矛盾心理/ 看見心理 方敏心理師

方敏 Min Fang 諮商心理師


讓我走進你的世界裡/ 看見心理 陳靖妃心理師
從【媽媽得了癌症】談年輕照顧者的處境:他是我家人,我不應該喊累!照顧歷程的矛盾心理/ 看見心理 方敏心理師

#兼顧「關係」與「自我」的兩頭燒:沒能守住界限,是我的錯?

  年輕照顧者可能面臨「維護自我需求」及「順應家人期待」的兩難。在<媽媽得了癌症>影片中,女友提點主角應該守住界限、多為自己著想,而不該讓家人予取予求,將主角辛苦打工賺來的錢拿去買不必要的保健食品。主角也無奈於對媽媽行為勸也勸不動,仍持續投入比預期更多的金錢支援家人。主角的情緒與行為看似矛盾,但在每個「過度付出」的背後,真正的心聲或許是:


  「媽媽生病已經很痛苦了,我怎麼捨得讓媽媽再承受失望?」

  「家裡明明有困難,我卻只想到自己,是不是很自私?」

  「如果媽媽就這麼走了,那些我有所保留的、少做的,都會成為遺憾吧!」


  透過這些心聲,可以發現病痛與死亡衍伸的不安情緒,環繞在照顧者的生活中,無論是病情變化,又或者照顧過程的疏失,甚至是與家人發生衝突等,都可能加重照顧者的愧疚感,對於「失去、傷害親人」的恐懼與焦慮無從安放,以至於在行動上,盡可能多做、多忍讓、多體諒家人,卻不小心犧牲了自己,只能將情緒往肚裡吞。


  「督促照顧者應該與家人劃清界線」無形中可能形成一種「不該那麼努力」暗示,與照顧者想為親人付出陪伴的心意有所背離,且可能激發了內心深層對於「錯過付出的機會」、「失去親人的恐懼」的焦慮感受。然而,持續燃燒自己、將親人的需要放在第一優先,而剝奪了自身的事業、興趣與休息,所累積的耗竭感、疲憊感,也是真實存在的。


  對照顧者來說,無論過度捍衛自我需求,或者過度親力親為付出,都可能帶來失衡的感受,這也是雙方需要一同面對的責任。


1.    談談照顧者的「愧疚感」:為什麼是我 v. s. 非得是我

  「愧疚感」是很複雜的情緒,也是照顧者時常會感受的。看著親人從還可以自理、有朝氣的樣子,一夕之間變得孱弱、仰賴他人,「失落」狠狠攤在眼前。你不禁想問,如果以前多花時間顧他的健康,這一天是否不會來得那麼快?如果我做些什麼,多陪他、多幫他,他能回到以前的狀態嗎?還有多少時間,或者明天就會失去一切?無限的「為什麼?」及「我能做什麼?」夾雜在心裡,感受到親人如今承受的苦,你無法置身事外。在這些來回反省的過程中,愧疚感往往也伴隨其中。


  你可能也會問,「為什麼是我要做這些?」,明明有自己的生活與前程要顧,為什麼是我被「困在」這裡?但出於身為子女身分、情感、義務責任,面對可能失去親人,好難說走就走。而當一次次病情加劇的宣告,一次次旁觀親人難受,面對他人接手時的搞不清楚狀況,你無奈嘆氣。因著在照顧時光中,你與親人朝夕相處,如今最懂親人需要的人,也只有你了,於是你會告訴自己,「必須是我。」


  愧疚感有時會拉著人們更加努力靠近,出於「應該」或「不應該」的語言,來督促著再努力多做些什麼、自行扛起責任,試圖捍衛著親人,盡可能減去他的不舒服;但同時,在愧疚的情緒裡,也使人們感到疲憊,因為過度關注他人的需要,認為需要用自己的努力來換,進而剝奪掉自己的聲音。


  綜合以上,照顧者內在苦難是在「為什麼是我?」及「非得是我。」之間擺盪,這往往也牽涉到個人在「獨立自主」以及「關係連結」之間的掙扎。當照顧者感受到既無法好好專注捍衛自己的需要,又無法在照顧過程中達到面面俱到、不讓任何人失望或受傷,夾處兩者之間產生的失落感、失衡感,成為愧疚感的發跡之處,虧待了自己,也愧對了他人。

 

2.    面對愧疚情緒,可以怎麼做?

  面對愧疚的情緒,你可以試著緩下來,試著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 感受「愧疚」的感覺浮現,聽聽「愧疚」會說些什麼話,例如:不陪在家人身邊的我很不體貼!我怎麼可以讓媽媽失望?我好自私…

  • 從關係層面尋找愧疚的「線索」,發生了什麼事、對方說了什麼,或者什麼表情等,讓我感受到愧疚?當我經歷什麼情境,特別會勾起我有愧疚的感覺?這個「愧疚」跟過去與家人互動的事件有關嗎?

  • 將「事實」、「期待」以及「我這個人」分開:例如,我沒辦法在特定時間點陪家人(事實),家人希望我多付出時間心力(家人的期待),而我想要保有我自己的界線(我的期待),但無論作何決定,這都不代表我是個糟糕、自私或者背棄家裡的人(自我概念)。

  • 最後,試著問問看,你希望以怎麼樣的方式好好照顧「愧疚」的感受?


  透過以上跟愧疚接觸的過程裡,你或許會發現,「愧疚」或許有其他「朋友」(其他情緒)跟在身邊,或許是一份對於親人的心疼,或是對於關係逝去的不捨,它們很努力在推動著你,譴責任何犯錯的可能,以避免發生難以挽回,或者讓親人受傷害的結果,然而當愧疚過於沉重,也不小心讓你繃得太緊。情緒沒有對錯,它在關鍵時刻,給予我們重要的提點,請允許好好傾聽它,與它同行。

 

3.    衝突也可以是破冰!無法釋放的憤怒,隱含想要被看見的需求

  「憤怒」也是很多照顧者感受到難以表達的情緒,例如,<媽媽得了癌症>影片中,媽媽不聽醫生與家人勸說,不斷使用偏方,反而把病情弄得更嚴重,花大錢還影響到身邊的人,但主角很難真的對媽媽表達生氣,頂多只能好言相勸,忍下不滿。


  憤怒常被視為「具有破壞性、傷害性」的情緒,一方面是在疾病脈絡下,「病人為大」的信念、虛弱的刻板印象,若是傷害到病人、惹病人生氣,或者對病人生氣,那往往會帶來罪惡感;一方面是來自過去關係品質、家庭互動規則、社會價值觀(例如重視孝道、權威)等,可能是抑制憤怒情緒表達的,故即使在疾病壓力下,仍需維繫著平和狀態。


  其實在憤怒情緒的背後,隱藏著一些難以言說的需要,例如,感受到窒息感,好久沒有「自己一個人」的時光,需要喘氣;當自己投注心力、付出金錢,卻沒有花在刀口上,感受到不平衡、沒有被重視等。這些情緒會告訴我們解答,一方面體現於被對方「踩線」時,以憤怒發出警告、表達內心訴求,一方面也理解到,自己並非全然地「只希望家人快樂、平安就好」,當意識到自己不一定得是「無私」、「溫順」、「盡孝道」的人,也是種鬆綁,能夠對自己更誠實。


  請你試著理解,身為照顧者的你也只是一位普通人,並非只有病人才能擁有情緒,你的感受也是真實的,也是重要的。


  可以試著探索看看,你對於「憤怒」的感受或主觀印象是什麼?表達「憤怒」可能會帶來怎樣的後果?這個後果是你的預期,有哪些線索可以證實嗎?真實情況又會有怎麼樣的後果?「憤怒」除了一種表達姿態,有其他可能性嗎?如果「憤怒」僅是代表著「表達自我需求」的一種可能,而非刻意破壞關係,你會怎麼看?


  憤怒不一定要與「罪惡感」綁在一起,憤怒也不一定是傷害或者背棄對方,而是有些心聲很需要彼此先停下來、好好重視與討論。不過,若是面對自己或者對方都難以表達憤怒的心情,也避免責怪自己,或者感到困惑,人的情緒組成是複雜的、獨特的,你也絕對有權力選擇要用什麼樣的姿態呈現自己。

 

寫在最後…

  面對家人重病,年輕照顧者投入的歷程裡,隨著各種疾病症狀的波動、關係的矛盾與拉鋸,你試著在風雨中試圖維繫著一份穩定陪伴,但點滴心事埋心底,你知道當中是有壓抑、徬徨與狼狽的,而這些往往無法輕易攤開於外人眼下。


  晦暗不明的疾病路徑,伴隨著辛苦,卻往往在這些好靠近苦難的時刻,感受到生命有限,重新檢視與家人的關係中,深邃而複雜的情緒感受。好困難、好困惑、好不舒服,卻也很珍貴,因為這是一次機會,試圖以長大的自己,面對眼前熟悉而陌生的家人,一起走一段名為「生命」的旅程。


  在這段旅程中,會有窒息,失控常在,或許保有一絲愛與不捨。無論如何,請好好感知著自己,學習用自己可以的步調,回應著無常與牽掛,練習支撐他者的同時,也觀照自己的每個需要。



歡迎加入及推薦看見心理Line@ 隨時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與文章

同時也可以使用Line@詢問及直接預約我們專業的心理師喔!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看見心理的好文給朋友喔 😄

想常常收到心理好文嗎?

可以點擊下方連結加入「看見心理」的LINE➡️

或者搜尋「看見心理」的LINE ID➡️@seeingcounselin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