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從【媽媽得了癌症】談年輕照顧者的處境:家人生病打亂我原本的生活,該怎麼辦?/ 看見心理 方敏心理師

admin_SeeingCounseling

方敏 Min Fang 諮商心理師


讓我走進你的世界裡/ 看見心理 陳靖妃心理師
從【媽媽得了癌症】談年輕照顧者的處境:家人生病打亂我原本的生活,該怎麼辦?/ 看見心理 方敏心理師

#<媽媽得了癌症>的故事內容…

  <媽媽得了癌症>是來自人氣影片創作者Eric Duan的創作影片(相信大家對於這位創作者的另一部作品<山道猴子的一生>並不陌生),本片講述年輕男子突然接收媽媽被宣判罹患四期大腸癌的噩耗,在陪伴母親投入治療的過程裡,年輕男子疲於奔命,不僅在兼顧工作、人際關係、疾病照顧上,感受到「蠟燭多頭燒」的為難,更經歷到自身需求、價值觀與家人之間的磨合。本片寓意甚深,透過親民而深刻的故事,使觀眾意識到「生命無常就發生在你我身邊」,進而反思如何看待死亡以及家人之間的情感。


  我將透過<媽媽得了癌症>這部作品為例,撰寫四篇文章,談談年輕照顧者面臨親人罹患重大疾病下,所面臨的困境與需要。第一篇文章將著重於年輕照顧者的特性,以及疾病初診斷的因應來討論。


#談年輕照顧者面臨自身發展階段與家庭需求的兩難

  「我媽還很年輕!怎麼一發現(生病)就這麼嚴重?」

  「照顧生病的家人,不該是我50幾歲才會遇到的嗎?」

  「我要留在家照顧家人嗎?那我的工作怎麼辦?」

  對25-40歲的年輕族群來說,「疾病」與「生死」並非生活關鍵字,而是更關注自身生涯與關係發展。他們往往正處在拓展階段,探索有興趣的領域、磨練專業、在職場衝刺往上爬等,扛起各式挑戰。他們可能選擇搬出原生家庭,承擔起自身開銷,不再仰賴長輩經濟支援,甚至是儲蓄投資以因應未來買房等,形成另一股現實壓力。


  此時期年輕人人際網絡主要是朋友、親密或交往對象,比起與家人相處,年輕人更常投入時間與朋友玩樂、交流、互訴心事,或者與親密對象約會,甚至有些人也開始思考往後的婚姻或成家規劃。


  對於許多年輕人來說,脫離對於原生家庭的依賴,扛起面對自身生活的責任,「離家」這個課題是需要時間漸漸練習的;對於長輩們來說,他們也在消化、接收孩子已經長大的事實,尊重孩子去向外闖蕩、追求目標。自主與獨立的需要,形成一股推力,使年輕人有力量步出家庭,發展自己。


  然而,當親人突然罹患重病,將形成一股強烈的拉力,年輕人從原本投注心力的領域中,瞬間強行拉回原生家庭中,將面臨生活步調、自我重心切換上的混亂。就如同飛機在準備啟航之際,突然面臨訊號異常,不得不緊急迫降、調返原機場…充斥著驚嚇又無奈的感受,對於即將前往的目的地保有展望,但又無法對輾壓而來的責任棄之不顧。在自己的生活,好不容易累積的成績,就必須要按下暫停鍵嗎?如今危及性命的對象是自己的親人,又怎能坐視不管呢?


1.    當疾病來敲門-藉由出席醫療說明情境,如何增加掌控感?

  在家人剛開始有症狀出現時,症狀表現可能是有些模糊、不明確、變動性大的,有時家人之間恐懼會彼此相互渲染,產生過度忽視或是過度嚴重的聯想,且連結到對於後續照顧負荷的想像。這時,若是照顧者可以一同出席醫療檢查、解說病情的場合,對於家人生病的實際情況有所認識,增加理解,有助於提升控制感。

  照顧者的掌控感涵蓋「實際層面」,例如認識疾病診斷、療程規劃、回診或住院規則與時間等,以及盤點可預期的費用、保險、支出來源、準備輔具、照顧物品等,透過知識的引入,可以讓想像落定,了解實情。

  掌控感也包含「心理層面」,在於覺察自己面對疾病、生死的感受,以及家人重病所衍伸的衝擊感,進而尋找安頓與自我照顧的可能性。你可以感受身處在這樣的氛圍下,面對醫護人員的解說、身在醫療環境裡,自己的感受是什麼?也鼓勵你能在等候區稍微舒緩一下,關心自己的心情,也可以有些調節自己、稍微分散注意力的方式(追劇、看書、喜歡的小零食等)。

  參與過程中,若是資訊量過大,或是家人或照顧者自身情緒過於強烈,請告訴自己,你可以保有「喊暫停」的權力,例如暫時離開空間,或者在聆聽病情說明時,詢問醫護人員是否可以將內容錄音,回家後再好好聆聽消化、列出有困惑的部分,待下次回診時討論。

 

2.    在疾病脈絡下,建立新的相處規則

  在照顧分工上,會受到疾病的嚴重程度、親人之間親近程度、彼此的忙碌狀況、家裡經濟負擔等影響,家人之間可能需要共同協調,由誰來負責哪些項目(例如陪伴回診、日常照顧如洗澡、換藥、接送等)等等;誰是主要照顧者,或者彼此輪流,或者請看護協助?這些協商過程,很考驗家人之間面對變動的彈性,以及能夠出多少心力的意願與能力,並影響到既有生活例如職場與關係上,出現轉換。

  由於在疾病到來前,家庭成員之間現有生活已有規則存在,如今如何將疾病、治療等行程加入其中,需要建立新的規則,透過討論也有助於聆聽病人本身、各個家人的想法,彼此之間可以相互核對期待。若是缺乏討論,容易將各自看待疾病的價值觀直接付諸行動,各行其事,而可能逐漸累積矛盾或衝突。

 

3.    騰一個空間給疾病照顧,尋找「為何而做」的意義感

  你可以試著想像,你是生活的主人,原本熟悉的生活主體出現了「家人重病」這位訪客進入生活,使原本習慣的生活模式發生變化,你可能需要嘗試挪動一些空間給它,但不完全被它反客為主,或整個吞噬掉,你可以選擇調整它所在的位置、空間大小,那會是怎麼樣的情景?

  關鍵在於,不因為這個壓力源,而完全推翻掉主導的權力,你還是可以保有自己的喜歡、自己的空間,但試著練習如何把新事物融入進來,並保持轉換的彈性,而不用完全捨棄或犧牲。

  你可以在想像過程中,多留意一下自己的感受,哪些面向會是你所重視的價值?這些價值的比重如何?會影響到彼此的排序嗎?例如,我不想完全放掉工作,因為「效能感」對我來說很重要,賺錢會讓我感到有動力,但是面對媽媽重病,「守護家人」、「把握當下」是我想優先顧及的,那我可以先刪去非首要的工作,留下主要項目,因為我知道投入工作也是一種心境轉換,幫助我不用總是浸泡在疾病氛圍中;而在陪伴媽媽的過程,我也想跟媽媽營造好的相處,甚至修復過去相處的不愉快等。

  衡量與取捨是困難的,但釐清自己真正在乎什麼,有意識得調整生活順序,找到走過這段旅程的「控制感」與「意義感」,能好好理解、認同自己何以堅持與刪去,都有助於鞏固信心,讓自己更為心安的面對當前的挑戰。

 

4.    職場調動:篩選信任的人做告知,將工作目標取捨與切碎

  當照顧親人的生活輪廓大致產生後,年輕照顧者可能也處理職場上的調動。你可能會面臨請假或者行程調動,目前正在密集處理的進度、期程、規劃,可能要暫緩或者延後,或者需要尋求其他同事的協助。

  可以思考的是,重新界定「我可以負責的面向、定位是什麼?」練習將長期目標切碎、切薄,在有限的工作心力下,我可以嘗試達到的小目標是什麼?若是暫時無法達到預期目標,我的心情如何?可以如何調適?

  你希望職場上的同事知道你的現況嗎?或者只需要必要的人知道即可(例如人事單位、主管等)?若是生活上、職場上的變動會影響到同事之間的合作,你可以選擇在職場上信任的幾個同事,讓他們了解你目前的處境,你希望如何被協助(實際工作層面、情感層面)?在這個過程中,把握清晰明確的原則,並需要依據不同職場文化氛圍做調整。

 

  當家中長輩罹患疾病,衝擊了年輕一輩的生涯與關係現況,尤其在疾病初期的手忙腳亂,無論是病人或者照顧者的情緒可能產生波動。在這些混亂中,年輕者也能有意識得參與、調動生活,以慢慢找回掌控感,也需要家人彼此之間共同組織以面對疾病到來。也許「疾病」並非一位受歡迎的訪客,雖然很困難,但在這些「別無選擇」中,慢慢看到「為何而做」,或許也是一段長大的過程。




歡迎加入及推薦看見心理Line@ 隨時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與文章

同時也可以使用Line@詢問及直接預約我們專業的心理師喔!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看見心理的好文給朋友喔 😄

想常常收到心理好文嗎?

可以點擊下方連結加入「看見心理」的LINE➡️

或者搜尋「看見心理」的LINE ID➡️@seeingcounselin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