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從【媽媽得了癌症】談年輕照顧者的處境:相愛難,相處更難!談疾病照顧的情感磨合與自我寬容/ 看見心理 方敏心理師

已更新:2小时前

方敏 Min Fang 諮商心理師


讓我走進你的世界裡/ 看見心理 陳靖妃心理師
從【媽媽得了癌症】談年輕照顧者的處境:相愛難,相處更難!談疾病照顧的情感磨合與自我寬容/ 看見心理 方敏心理師

照顧親人過程中,年輕照顧者可能會經歷到與親人的價值觀、需求、照顧方式等等面向的磨合,因著這些衝突也容易產生疲憊感受,而有苦難言。除了表面事件引起的不愉快,這些衝突也可能與家庭關係、權力、責任等有關,究竟這些衝突內涵是什麼?有哪些因應與調適方式?本篇持續透過影片<媽媽得了癌症>為例,與大家聊聊疾病照顧下的衝突磨合與自我照顧。

 

#疾病砸下來,快速就定位:扛起責任的孩子,可以被信任嗎?

  許多年輕照顧者在經歷親人罹癌或者重病的訊息,往往會有種「一夕之間長大」的感受,而這個「長大」具有特殊的內涵。


  在過去成長歷程中,父母打點著家裡的大小事,是養育子女與照顧長輩的角色,在家庭中往往具有較高發聲權。然而當父母成為病人、子女成為照顧者,彼此將經歷「責任」與「權力」的交接轉換,逐漸進入新的角色分配,由子女承擔起更多照護行程與決策。


  在相處上,父母與子女可能會主動、直接溝通協調,討論可能的因應方式;溝通也可能是隱晦、間接而緩慢地進行,子女可能在旁觀父母承受不適、脆弱,或者感受到父母不再能負擔過往勝任的事務時,使子女意識到得承擔起父母重病事實,父母可能也會期待子女投入金錢與照顧等,進而形塑出彼此關係的定位。


  面對這些醫療情境、家庭位置轉移,明明是陌生且需要時間調適的,但隨著緊急、衝擊的狀況發生,往往又得相當快速得接手,進而產生心理壓力。


  年輕照顧者也時常經歷「我負責,但缺少實際權力」的為難,進而懷疑自己投入的過程,是否能受到父母的信任。例如,<媽媽得了癌症>影片中的主角肩負起媽媽的治療開銷、下班後親自照顧、陪伴回診等,但在面對媽媽對醫療作為的既定印象,甚至有既定作法的期待,主角即使表達了不認同,卻很難撼動媽媽的堅持。


  一方面是重視媽媽身為病人的自主,一方面是媽媽仍緊握「身為長輩」的發言權,也很難讓子女有發聲的空間;再加上,媽媽將過往生養子女的照顧經驗,順勢套用到目前癌症疾病照顧中,卻是不合時宜的。子女在反駁、否定母親作為下,互動一來一往,場面更加劍拔弩張。


  照顧者傾力照顧,也會期待自身想法可以參與其中,然而當雙方溝通流於「勸導v.s.堅守」的攻防戰,照顧者難以自身期待的方式提供照顧,感受到不被信任,卻又無可奈何。在這些心情下,照顧者可以在心境上如何因應呢?


1.    會犯錯、會沮喪,都是正常的,你已經做得足夠好!

  當疾病突然到來,無論是面對陌生的診斷、直擊治療現場的畫面、總是在旁等待的煎熬,或者是親眼見到親人的苦痛,你卻感到幫不上忙…這些好衝擊的時刻,好多好多的第一次,是多麼鮮明又失控,面對「疾病」與「生死」已經感到很陌生了,更何況是發生在重要他人身上,會感到慌張、害怕,不曉得該怎麼做,又怕自己做錯事,使家人更不舒服,這些起起落落的感受都是相當正常的。


  請把「對自己寬容」放在心中。在變動之下,你試圖和家人站在一起,已經很不容易!對自己寬容的練習,可以嘗試減少將「我做錯事」這個念頭連結到「我這個人不好」(例如:我真是不孝!我的疏失讓媽媽更痛苦,我很壞!等)。又或者,收到病人或者其他家人,甚至外人究責或指點,你不需要將這些聲音立刻「收」下來,試著問問自己:

  • 他覺得我做的不好,那我自己覺得呢?

  • 這個「不好」,我認為是跟什麼狀態有關?例如初次學換藥,還不熟練,這就等於「我是不夠細心的人」嗎?

  • 有沒有一些「其實也做得還不錯」或者「我已經試圖修補」的地方?

  • 下次我可以如何修正?或者我選擇保有原本的方式,只要做微調就好?

  

人在面臨變動、危機的時刻,都是需要吸收新的經驗,慢慢學習勝任的。旁觀者容易看到的是事件所呈現的結果,但這不能忽略你在陪伴過程中付出的努力和心力,也請允許自己有多些時間、空間,長出屬於你面對疾病與照顧的方式。

 

2.    當焦急著想改變對方,可能錯失核對空間

  疾病照顧歷程往往並非總是合作愉快,往往會充斥些許意見不合的時刻。這時往往會在溝通過程中發生疾病價值觀或者需求的磨合,過於用力將自己的「好意」帶給對方,一方又哄又勸,一方左閃右逃、硬是不配合,最後彼此都好累,無法將心意傳遞給對方,還有「溝」沒有通。


  以<媽媽得了癌症>影片為例,主角想保護媽媽,相信遵從主流醫學,可以讓媽媽得到最好療護,爭取更多時間,讓媽媽待在身邊久一點。媽媽對於西方醫學抱持懷疑,蒐集各種偏方,所抱持的是「不放過任何一線希望」的控制感。在看似衝突的價值觀下,其實主角與媽媽都想在最後一哩路,用自己的方式努力到最後,他們擁有很類似的心事:恐懼死亡,恐懼無法再活下去,恐懼無法再陪在彼此身邊。


  那份「想要為對方好」的心情是珍貴的,然而當它很快轉換成行動,用力展示給對方,在撞擊到彼此觀念差異時,容易變成「正確與否」的爭論,可惜了彼此都無法說出心裡真正想說的話。


  在生死當前的焦急下,仍然很需要停下來問問自己,這些急著付出背後,自己的心情是什麼?恐懼失去嗎?對於媽媽的心疼與擔憂嗎?也可以試著思考、核對,媽媽何以那麼堅持?她的心情是什麼?有沒有一些想法是很難說出口的?


  在這個核對過程是不容易的,可能會觸及對於疾病,甚至生死的感受與價值觀,也可能勾動雙方的不諒解、不滿或困惑等來自過往累積的情緒,故很需要關係的安全,彼此不帶預設與目的,放下防衛或批判,嘗試好好聆聽對方、表達自己,釋出真實的想法,這是需要仰賴雙方的意願,來來回回的、經歷一些碰壁,慢慢累積信任以打開內心。

 

3.    透過尋求諮商,梳理家庭情感的糾結

  當疾病到來,家人之間進入到備戰狀態,在高壓的氛圍裡,容易掀起相處的紛爭。而這些衝突衍伸的矛盾、情緒張力,有時並非是來自於當下的事件本身,也有可能與過去家庭裡長期累積的關係糾葛有關。


  當你留意到,在照顧長輩過程中,即使已經很努力釋出善意,仍難以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期待,或者有強烈的匱乏感、失衡感、被犧牲感,可以考慮透過走入諮商室,由心理師一同陪伴你整理這些感受,探索家人之間的溝通與權力關係,除了是一份支持的力量,也幫助自己打開面對家庭關係的新眼光。




歡迎加入及推薦看見心理Line@ 隨時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與文章

同時也可以使用Line@詢問及直接預約我們專業的心理師喔!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看見心理的好文給朋友喔 😄

想常常收到心理好文嗎?

可以點擊下方連結加入「看見心理」的LINE➡️

或者搜尋「看見心理」的LINE ID➡️@seeingcounselin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