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admin_SeeingCounseling

溫暖的湯與冷漠的話:解開家庭溝通的密碼/ 看見心理 吳家慶心理師

吳家慶 Ian Wu 諮商心理師


讓我走進你的世界裡/ 看見心理 陳靖妃心理師
溫暖的湯與冷漠的話:解開家庭溝通的密碼/看見心理 吳家慶心理師

坦承自己最真實的感受並不是脆弱,而是我想更靠近你的證明。

 

家,是溫暖的避風港。相信這句話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從教科書到廣告文宣都經常這樣塑造與期待家庭是一個溫暖的堡壘。但好像有些人的家庭偏偏事與願違,對家庭似乎有很多的感謝,但也少不了埋怨。家庭就是一個如此奇妙關係,既黏膩又疏離、既想靠近但又想遠離。


今天跟大家分享經驗取向家族治療(Experiential Family Therapy)其中一個學派- Virginia Satir人際效能歷程模式(Human Validation Process Model)的一個概念:溝通模式。讓大家可以學習辨識自己與他人的溝通模式。


經驗取向家族治療的核心概念認為家庭的問題是根源於「情緒壓抑」所造成的。而Satir特別強調破壞性(又稱不一致)的溝通會壓抑情感,家庭中的成員用力地隱藏內心真正的情感,漸漸的家庭成員變成因為習慣與責任而相處在一起,缺乏溫暖、各自迴避。


 

Satir指出破壞性(不一致)的溝通有以下四種:


1.     討好型(Placate):在與人互動時,忽略並犧牲自己,只在乎他人與現實情境,總是表現得唯唯諾諾,對於他人的請求都一概接受,即是會損及自己的權益也一樣。


2.     指責型(Blaming):在與人互動時,忽略他人的權益與需求,只在乎自己與現實情境,總是透過否定、命令或指責的姿態來溝通,使得其經常切斷與他人的親密連結。


3.     超理智型(Super-Reasonable):在與他人互動時,不關注自己與他人的情緒感受,特色是沒有溫度的客觀,經常藉由道德倫理或數據來辨識行為的是非對錯。


4.     打岔型(Irrelevant):在與他人互動時經常轉移話題焦點,對話內容經常失焦,習慣迴避與個人或情緒相關的話題。


以上這幾種的溝通模式可能會出現在不同情境中,每個人在面對不同情境或不同的人事物時也可能會表現出不同種類的溝通模式。然而,這些不一致的溝通模式其實都反映說者的自我價值。因為當我們覺得自己不夠好的時候會很難真正說出自己真正的感受,當我們難以肯定自己的時候,也就難以相信自己說出來的話會被他人所接受。


當然,不是一旦在溝通中出現上述四種類型就代表自己很不好,在面對不友善的世界有時候我們會採取超理智型的溝通;有的時候在面對陌生人刺探我們的隱私時會採取打岔型的溝通。因此,重點不在於我們是用哪一種方式在與外界互動的,而是這樣的方式會不會讓彼此相愛的人越來越疏離。


那我們要怎麼樣面對外界不一致的溝通呢?答案是:試著善良且真誠一致的回應對方

例如:太太不斷指責先生錢賺得比自己少的時候,先生可以試著回應:「我已經很努力在工作了,但我能力就是有限,我想要妳肯定我為這個家的付出而不是希望我再付出更多」。


Satir相信,在家庭成員真誠的互動之下,個人的防衛會下降,家庭問題會開始鬆動與轉化。


最後,想提醒大家,Satir乃西方的心理學者,所創立的理論與華人文化可能有稍微牴觸的部分。


在傳統的華人文化中,要年邁的父母或配偶說出內在真實的渴求與期望是困難的。有的時候他們反而會以「行動」來表達對對方的關愛,例如:在外地讀書工作的遊子過年回家時發現廚房在燉煮著自己最愛的那道湯。或許那道湯裡淬鍊著對遊子無盡的牽掛與殷殷期盼歸來的心情,這些思念之情幻化成滾燙沸騰的湯,喝下去的不僅是關懷,也是彼此的連結。

 

參考資料:

Goldenberg, I., & Goldenberg, H. (1999)家族治療-理論與技術。[翁樹澍與王大維譯]。揚智。(原著出版年:1996)

Michael P. Nichols (2011)。家族治療。[劉瓊瑛譯]。洪葉文化。(原著出版年:2010)




 


歡迎加入及推薦看見心理Line@ 隨時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與文章

同時也可以使用Line@詢問及直接預約我們專業的心理師喔!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看見心理的好文給朋友喔 😄

想常常收到心理好文嗎?

把「看見心理」的LINE分享給朋友➡️

或者搜尋「看見心理」的LINE ID➡️@seeingcounselin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