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當「我憑什麼?」冒出頭時,我們其實在對抗創傷的聲音/ 看見心理 陳宛婷心理師

admin_SeeingCounseling

陳宛婷 Chen Wan Ting 諮商心理師


讓我走進你的世界裡/ 看見心理 陳靖妃心理師
當「我憑什麼?」冒出頭時,我們其實在對抗創傷的聲音/ 看見心理 陳宛婷心理師

「我憑什麼?」這句話像一道陰影,悄悄出現在我想表達自己的每一個瞬間。


在開始寫文章時,我發現內心仍然有好多的懷疑:

「我的表達夠好嗎?夠有說服力嗎?」、「我是誰,怎麼可以說這些?」


即使身為心理師,書寫自己熟悉不過的訊息,仍有這樣的懷疑與掙扎。這樣的聲音並非無中生有。我知道它來自過去經歷的創傷,是曾經被忽視的感受、被貶低的價值,甚至是被否定的努力。這些經驗可能讓我內化了一個信念:我的聲音不重要。


創傷對我們的影響

創傷不一定是來自重大的事件,很多時候,它來自日常生活中一次次的小傷害,比如:

  • 批評與責備:當我們的表達被否定,我們可能學會了沉默。

  • 忽視與冷漠:當感受被輕視,我們可能開始懷疑自己的價值。

  • 比較與羞辱:當我們被與他人比較,我們可能害怕自己永遠不夠好。


這些經歷內化成了一種聲音,讓我們在表達自己時反覆問:「我真的有資格嗎?」

我如何與這些聲音相處?從「憑什麼」到「我值得」


在面對這些聲音時,我並非完全沒有影響,但我在練習以下的方式,持續地照顧自己、療癒過往的痕跡:


  1. 接納自己的脆弱:我告訴自己,這些聲音是創傷的痕跡,而不是我真實的價值。

  2. 練習自我慈悲:當自我批判冒出時,我試著用溫暖的話安撫自己:「這已經是很努力的表現了,我能夠嘗試看看,我也值得被看見。」

  3. 重新給予意義:我提醒自己,分享並非因為完美,而是因為想支持和陪伴他人。

  4. 尋求支持:在需要的時候,我也會與值得信任的人或專業支持系統討論自己的感受,讓我更有力量面對這些內心的聲音。


給也在掙扎的你

我想告訴你,這些內心的批判與懷疑並不代表你不夠好,而是過去經驗的反映。當「我憑什麼?」冒出頭時,試著告訴自己:


因為我是我,我的感受和聲音都值得被尊重。


每一次願意表達的瞬間,都是對過往創傷的修復,也是對自己的愛與肯定。即使我們仍在療癒的路上,也可以用真實與勇氣陪伴彼此,走向更多自由與力量。

 


歡迎加入及推薦看見心理Line@ 隨時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與文章

同時也可以使用Line@詢問及直接預約我們專業的心理師喔!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看見心理的好文給朋友喔 😄

想常常收到心理好文嗎?

可以點擊下方連結加入「看見心理」的LINE➡️

或者搜尋「看見心理」的LINE ID➡️@seeingcounselin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