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看見小編

當孩子說出「我要抱抱」

陳彥琪Jessica Chen諮商心理師



在親子館常常會看到這樣的畫面—孩子賴在地上打滾邊叫著「我不要」,媽媽生氣的又拽又拉:「你再不起來我就把你丟在這裡!」,於是「不要、不要」的尖叫聲變成嚎啕大哭:「媽媽抱抱、抱抱......」

其實可以理解在公共場所,孩子一哭鬧會讓父母壓力有多大,有時媽媽身上還背著襁褓中嬰兒也正餓著肚子討奶喝,或者是下一個行程已經要來不及了,哪有辦法好好陪孩子哭完呢?媽媽只好威脅加恐嚇,氣得直跳腳,一心只想把孩子帶離現場。

孩子擔心的是:「媽媽不要我了」

明明媽媽也想好好教導孩子遵守規矩,偏偏說出來的話語含著怒氣,變成一句句「把你丟掉!」、「讓你下次不敢了!」,結果孩子愈是慌張,愈是無法理解父母所說的話。

如果孩子對失去愛的恐懼已經大到先選擇服從,其實不能算是真正教會孩子,雖然需要花很多時間,但請先安撫孩子的情緒,你會發現其實孩子並不是不懂規矩,只是在不安與挫折的情緒當中,他變得沒有辦法做決定。

急著說教、責罵,猶如在孩子溺水的當下還想教他游泳,甚至是怪他不好好練閉氣、掉下去活該,最後孩子只學會「不要求助以免挨罵」,仍舊無法學得父母的教導。


有時長輩會擔心「不要抱,會寵壞孩子」,但其實當孩子的大腦正在混亂情緒時,越小的孩子越需要靠肢體接觸的安撫(如擁抱)來感到穩定,對於大一點的孩子,則需要照顧者適切地給予同理回應

當感到自己被理解、被聽見,才有機會平靜下來,透過父母的引導了解剛剛發生什麼事、怎麼做才是正確的,孩子便能學會「不需要透過在地上打滾等方式來引起注意或達到目的」。更重要的是,當孩子跟我們之間的依附關係越穩定時,他會相信「媽媽雖然生氣,但還是愛我」、「我做不好是因為我還沒學會,不代表我不值得被愛」。

孩子總是全心相信爸媽

曾聽聞一位社工夥伴分享經驗,內容大概是安置家園的孩子不好帶,明明就救出了孩子,孩子還是想回家,哭喊著「即便被打了,他還是我爸媽,你才是把我帶離家人身邊的兇手!」,最後社工也感嘆,真正的解決之道不是隔離,而是如何讓父母重拾親職角色與能力,才能讓孩子回到家庭。

除了感慨,我也看到令人內心糾結的部分:即便父母錯了,孩子還是願意相信爸媽,甚至知道自己的爸媽做得不好,但不願聽到老師或其他人的批評與責怪。

關係不怕斷裂,只怕不去修補

如此景象也讓我想到在法院家事事件中,我會接觸到一些爭奪孩子親權的家長,為了讓孩子選擇自己,不惜撕破臉詆毀對方,告訴孩子對方的壞話,但往往這類的孩子在意的不是誰家暴或是誰外遇,而是害怕會被誰拋棄,我常看見孩子努力地在父母面前好好表現,討好爸爸也順從媽媽,就怕自己不夠好,導致爸媽不要我。

即便對父母有很多的不解與怨懟,但孩子還是渴望有一個愛的歸屬感—無法切斷的依賴連結與安全依附,就像小時候哭喊「我要抱抱」,就會有一雙溫暖的手把自己的一切承接起來。

父母會有很多時候因為需要教導孩子、保護孩子而與之衝突,或甚至因不得已的理由與孩子分開,但請記得「關係不怕斷裂,只怕不去修補」,當我們不生氣了並伸出雙手,孩子都很願意再回到爸媽的懷抱中。請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努力累積我們愛的額度,才不會讓彼此的關係匱乏了愛,變得緊繃而容易斷裂,造成可能需要花更多心力去修復。

撰文者:陳彥琪Jessica Chen諮商心理師


歡迎加入及推薦看見心理Line@ 隨時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與文章

同時也可以使用Line@詢問及直接預約我們專業的心理師喔!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看見心理的好文給朋友喔 😄

想常常收到心理好文嗎? 把「看見心理」的LINE分享給朋友➡️ https://line.me/R/ti/p/%40seeingcounseling

或者搜尋「看見心理」的LINE ID➡️@seeingcounseling


1,013 次查看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