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admin_SeeingCounseling

研究路上的陪伴「心」力量─研究生的哀愁與關懷

陳靖妃 Ariel Chen 諮商心理師


研究路上的陪伴「心」力量─研究生的哀愁與關懷/看見心理
研究路上的陪伴「心」力量─研究生的哀愁與關懷/看見心理

案例一:阿靜是應屆順利考上研究所的學生。當初原本對研究所生活抱持著熱情和理想,只是上了一學期的課之後,發現學的東西和自己想像的有落差,再加上碩班強調自主學習的讀書方式讓她非常不能適應,她發現自己漸漸沒有動力督促自己讀書,和同學的小組討論也漸漸不想參與。她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走錯了路?


案例二:大圓是兩個孩子的父親,因為專業所需和實現自己的夢想而回來念碩士班。然而,對他而言,念書已經是離他很遙遠的事了,現在重拾課本對已有老花的他來說格外辛苦,記憶力也有限,進度總是難以跟上其他同班的年輕人。再加上他回家後有妻小要照顧,體力和心力交瘁,讓他不禁感嘆歲月不饒人啊!


案例三:小薇剛送出了延長畢業年限的申請表,內心無比沉重。回顧過去這幾年的努力,她不知道自己還能撐多久?眼看著其他同學紛紛畢業,而自己仍卡在論文的死胡同裡,內心的孤單與恐懼簡直快把她淹沒了。她的家人也不時關心著她何時能畢業,這讓她不知如何給他們一個交代,可是都走到了這裡,也不能說放棄就放棄……


如果你或是身邊的親友曾經、或是正在就讀研究所,

上面案例或許對你來說會有些熟悉。

由上面常見的情境,我們可以看到:

研究生族群相較於大學生,其身份組成是非常多樣性的,

因此遇到的困擾也很多元,因人而異。


★研究生的困境

筆者也曾經歷過研究生水深火熱的生活,能夠體會那蠟燭多頭燒、對於畢業感到遙遙無期的日子。

研究生族群常被誤認為較成熟、自主能力較佳,「較可以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因而獲得較少的資源和陪伴。

筆者整理出幾個研究生可能會面臨的壓力種類:

1. 未來發展:面臨更多的競爭對象、更嚴峻的就業環境考驗與所學是否能與就業市場接軌等。


2. 學校課業:課業壓力會因不同系所科系的要求而有所不同,除了基本的論文、報告與考試,有些科系甚至還要加上專題、實習與實驗等額外的任務,常會佔據研究生不少的時間與心力。


3. 人際關係:研究生的人際關係雖較自主獨立,卻也是在面臨多重壓力考驗下珍貴的支持系統。若未能與指導教授和同儕建立友善良好的關係,就會導致彼此關係的緊張,更影響身心狀況與其他各分面的表現。


4. 家庭影響:相較於西方家庭,東方家庭父母對於子女的期望與指導性也較高,再加上親友間對於研究所所面臨的各種議題的不了解與質疑,無形中也會對研究生造成心理壓力。


5. 經濟狀況:有許多研究生相較於大學生,較不希望成為家中經濟上的負擔,於是選擇工讀的方式自給自足,在課業與經濟的雙重壓力下,常壓得他們喘不過氣。


而依據筆者過去的觀察與經驗,研究生較常使用的壓力因應策略,

通常是以自行設法解決與自我調適情緒為主,

也有一些會常使用延宕逃避的策略面對壓力,比較不會輕易尋求他人協助。

然而,或許也正因為如此,讓我們忽略了這群行走在研究路上面臨各種曲折辛苦卻需要被關心的一群人。


★這時,身為身邊的陪伴者,我們能做些什麼?


如果你身邊有正在讀研究所的家人或朋友,

他們想主動找你談談,或是你覺得他們需要一些陪伴,

這裡提供幾個與他們對話的大原則給大家參考:

1. 肯定他願意主動來找你

對於某些研究生來說,能夠敞開心房談論心事,或許是他考量許久後所做出的決定,因此無論如何都值得肯定。

在陪伴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慢慢了解他的想法脈絡,以得知他選擇背後的原因或期待,再尋找適合協助他的方式。

─參考例句:「很謝謝你願意信任我,告訴我這些對你來說很重要的事。我想,這可能不是那麼容易吧?……」


2. 宜使用開放式問句

若我們對於朋友的狀況感到好奇,希望他們能夠提供更多資訊,這時可以以開放式問句開頭,以促進更多的思考與討論。

─參考例句:「可以舉個例子嗎?」、「這是不是讓你想到了什麼?」、「碰到這樣的事情,你有什麼感覺嗎?」


3. 積極傾聽取代評價

即使他的想法或做的事情並不是那麼符合我們個人的看法,或許可暫時將個人的價值觀放在一邊,先了解學生想表達的,取代先給出自己的觀點、建議或評價,除非他主動要求或是必要時。

─參考例句:「關於…,或許你比較想知道我的意見,但我想今天的主角是你,所以你的想法也很重要,我可以先聽聽你看的想法嗎?」


4. 同理並反映學生情緒

研究生面臨龐大的學術生活壓力時,難免會產生各種情緒,有時連自己一時也無法理清。

這時,你對於他來說即是一個很棒的傾聽者。若能從他們的角度出發,並表達自己的理解,這會讓研究生們覺得自己不是一個人在面對所有問題。

─參考例句:「你剛剛說…時,我感覺到你有一點(些)生氣(難過、挫折、沮喪、興奮、茫然…)。你願意多跟我說說關於你的這種心情嗎?」


最後,值得注意的是:

若是你覺察到你或身邊的親友已累積了許多情緒,

或是意識到他所提到的事情可能跟內在的一些更深層的困擾有關,

甚至已開始影響到他的生活與課業,

建議你可以鼓勵他尋求心理專業人士的協助。

透過梳理他們心中雜亂的思緒,讓他們的情緒與煩惱有個依靠或出口,

才能更有效的守護並增進彼此的身心健康。



歡迎加入及推薦看見心理Line@ 隨時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與文章 同時也可以使用Line@詢問及直接預約我們專業的心理師喔!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看見心理的好文給朋友喔 😄 想常常收到心理好文嗎? 把「看見心理」的LINE分享給朋友➡️ https://line.me/R/ti/p/%40seeingcounseling 或者搜尋「看見心理」的LINE ID➡️ @seeingcounselin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