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總是習慣討好別人?5 個內在練習,讓你擺脫『濫好人』模式,勇敢表達自己!/ 看見心理 吳姿瑩 心理師

吳姿瑩 Amber Wu 諮商心理師


讓我走進你的世界裡/ 看見心理 陳靖妃心理師
總是習慣討好別人?5 個內在練習,讓你擺脫『濫好人』模式,勇敢表達自己!/ 看見心理 吳姿瑩 心理師

你是不是常常面對這樣的場景?朋友約吃飯,你明明很累卻還是說:「好啊!」同事請你幫忙,你明明手上一堆事要處理卻還是回:「沒問題!」家人要求你做點什麼,你明明覺得為難卻說:「好啦,我做!」

結果呢?別人都覺得你很好相處,但你內心累得要命,甚至偶爾還會覺得委屈:「為什麼都是我在配合別人?」

如果你有這種感覺,很可能你有「討好型人格」的傾向。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為什麼有些人特別容易「討好別人」,以及如何適當地表達自己的感受,讓自己不再被「討好別人」的習慣壓得喘不過氣,擺脫作為濫好人的標籤。


為什麼我們總是習慣討好別人?

「討好」其實是一種人際互動策略,有時也是一種生存策略。當我們希望和重要他人維持關係、避免衝突時,選擇「順從」可能暫時能幫助我們獲得和平。當我們透過順從來避免衝突、維持關係,久而久之,大腦與神經系統會將『討好』視為最安全的應對方式,讓我們不自覺地一再重複。這種模式可能來自:


  • 成長環境影響

如果你從小就被教育「聽話才是好孩子」、「不要讓別人生氣」,長大後,你可能會習慣把別人的需求擺在自己前面,害怕說「不」會讓關係變差。


  • 害怕衝突,想當和平使者

有些人天生比較敏感,不喜歡爭執或不愉快的氛圍,所以會選擇「迎合」別人,以換取和諧的氣氛。但這樣做久了,會讓自己的情緒需求被忽視,當對方無法得知自己真正的想法時,關係的和諧通常也停留在表面,難以達到真實的親密。


  • 自我價值感低

當我們覺得自己「不夠好」時,可能會透過討好別人來尋求認同,害怕表達真實想法會讓自己不被喜歡。


  • 過度同理他人

同理心很棒,但如果我們總是把別人的需求擺在第一位,久而久之,我們就會忘了自己真正的感受,甚至習慣壓抑、忽略自己的需求,最終影響自己的情緒及心理健康。


練習這 5 個方法擺脫『討好模式』,讓自己輕鬆自在


討好別人不是壞事,但我們要學會在尊重別人的同時,也尊重自己的感受。那麼,該如何從討好的模式中慢慢跳脫呢?以下5個方法也許可以幫助你:


1. 學會優雅拒絕,讓對方不尷尬,你也自在

你不需要直接回「不行」,可以換個自己能接受的回應方式,比如:✅ 「謝謝你想到我,但這次我沒辦法幫忙哦。」「這件事我需要考慮一下,晚點再回覆你。」

這樣不會讓對方感到不被尊重,但也讓你保有自己的界線。


2. 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學會深呼吸 3 秒再決定

下次當別人對你提出要求時,在你習慣性的想說好之前,請先深呼吸三秒,然後問自己『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這樣的小步驟能幫助你開始建立界線。如果內心有掙扎,那表示這件事可能超出了你的界線。


3. 不為「拒絕」感到內疚

拒絕別人不是對關係的攻擊,也不代表你不夠好,而是你在尊重自己的需求。提醒自己:「我有權利說不,照顧好自己並不自私。」


4. 認識自己的情緒需求

每天花點時間問自己:「我今天開心嗎?有沒有什麼不舒服的感受?」當你開始留意自己的內心,就比較不容易被別人的需求牽著走。


5. 練習分享你的感受

當你習慣壓抑自己的需求時,可以從一些日常情境開始內在對話,練習照顧自己。比如:✅ 「我今天有點累了,想休息一下。」「這件事讓我有點不舒服,我想先整理一下自己的想法,再決定要怎麼做。」


你可以先試著跟自己說,也可以試著跟別人分享。這樣的自我照顧能幫助我們停下來,調整行之多年的討好習慣,也讓對方知道你的情緒狀態,進行更真實的溝通。

當個「好人」,但不是「濫好人」


會發現自己好像成為「濫好人」,通常是累到快爆炸,又發現身旁沒人願意伸出援手,不知道該怎麼辦時。這不是因為你真的「太好」,而是因為你總是優先考慮別人的需求。

在這樣的時候,我想邀請你記得——你的感受也很重要


適時拒絕、表達自己的需求,能讓你在關係中更自在,也讓別人真正尊重你。

從下一次開始,當別人開口對你提出要求時,給自己3秒鐘,問問內心: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每一次的選擇,都是你練習重視自己、溫柔對待自己的一步。

 


歡迎加入及推薦看見心理Line@ 隨時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與文章

同時也可以使用Line@詢問及直接預約我們專業的心理師喔!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看見心理的好文給朋友喔 😄

想常常收到心理好文嗎?

可以點擊下方連結加入「看見心理」的LINE➡️

或者搜尋「看見心理」的LINE ID➡️@seeingcounselin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