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嘉琳 Stephanie 諮商心理師
昨天在臉書巧遇曾經在培風初中就開始同班的同學—林嘉琳,我們雖然認識29年,同時也旅居臺灣,但直到聊天時才知道,她是「看見心理諮商所的治療師」,曾任臺灣亞東紀念醫院精神科明倫自殺防治中心的諮商心理師外,也曾任新北市衛生局自殺個案關懷訪視計畫的督導。
同學林嘉琳在臺灣生活已經超過二十年,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諮商心理學系研究所,她在擔任精神科諮商心理師十多年期間,已服務超過5000個因情緒困擾前來尋求協助的當事人。她主要對人際溝通、生活適應、自卑自尊、身心狀況等議題,提供危機諮詢、一對一深度個別心理諮商與團體諮商服務。
由於我們所認識的培風同學中,只有她是諮商心理師,所以我就好奇的問,當一名諮商心理師需具備什麼條件?
她說一個具有療愈性的助人者,除了具備專業知識與技能,一顆柔軟開放的心更是不可或缺的條件。陪伴當事人探索內在自我,需要同理與尊重,更重要的是以當事人的眼光看待其所經歷的事情。她相信人都具備自愈能力,在經歷情緒風暴、生命苦難時,不儘然需要專業建議。陪伴厘清糾結、體會掙紮,如其所是的予以接納,陪伴聚焦自身最真實的需求與想法,反而是助人工作中更重要的任務。
接著我又問嘉琳,我們現今正處於資訊爆炸的時代,五官時刻被數不清的訊息轟炸,而這些無時無刻存在的資訊,會讓我們錯誤的以為只有快樂才值得說出口,即便內心流著淚,但我們卻不斷說著「過得還不錯」的謊言,生活中習慣了包裝過後的虛華,忘記了內在真實的需求,那情緒困擾與壓力該如何調適呢?
嘉琳說,情緒的展現不代表抗壓性差,而是身體試圖藉由情緒向我們傳遞求救訊號。所以她會陪當事人一起靠近情緒、認識情緒、梳理情緒,為情緒設定閘門,維持安全水位,避免問題出現時的措手不及。
接著我們又聊到現今社會經常發生的人際溝通與關係的議題,嘉琳和我解釋人際關係不是一種選擇,因為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刻開始依附于父母,成長過程中更需與各式各樣的人相處,不論到哪都脫離不了人際網路,又尤其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想法和觀點,無法用同樣方式和不同人相處,這就是關係中最複雜和困難的地方。
她說到一個重點,就是人和人之間不是努力就有收穫,而是必須先瞭解人際關係中造成壓力的原因,隨時注意自己的狀況,練習設立界線和停損點,才可能擁有健康的關係。
我接著問,當壓力大於當事人所能負擔,同時又出現挫敗、無處可逃、沒有解決方法三種情境時,當負面情緒讓人無法冷靜、理智地思考解決方法,浮現自殺企圖時該怎麼辦?
善用心理動力的林嘉琳一句話點醒我說,當事人面對困境時出現死之本能大於生之本能的現象,就會進而走向自我毀滅的一途,但其實自殺不該被視為軟弱無能的行為,而是一種試圖求助、解除痛苦、得不到援助而絕望的舉動。所以作為專業的諮商心理師,就必須同理當事人的遭遇,不急著評斷或給建議,降低被遺棄的感覺,因為誠懇的關心和陪伴是最好的保護因數。
能和專業諮商心理師的老同學聊天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因為她似乎能真正的看見問題的脈絡,看懂人際與心理的真實動力,能把我們那些困擾已久或看似無解的,從聊天中就能聊出人生的一絲曙光,進而達到身心靈改變的開始。其實改變的關鍵就在於被諮商心理師聊天中看見,只要能好好被看見,相信一切都可以轉化成滋養自己的沃土。
本文摘自星洲日報,通訊記者李振城《談心事,讓專業的來》https://reurl.cc/yQqAL2
歡迎加入及推薦看見心理Line@ 隨時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與文章 同時也可以使用Line@詢問及直接預約我們專業的心理師喔!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看見心理的好文給朋友喔 😄 想常常收到心理好文嗎? 把「看見心理」的LINE分享給朋友➡️ https://line.me/R/ti/p/%40seeingcounseling 或者搜尋「看見心理」的LINE ID➡️@seeingcounse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