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靖妃 Ariel Chen 諮商心理師
有人會問我:
「過去家庭對我的傷害都已經造成了,那我現在能改變什麼嗎?父母不就是這樣嗎?」
這真是個好問題。
確實,過去的傷害已經造成了。
我們的確好像有很多理由可以去怨恨我們的家庭。
現在的我們可能還是會因為生活中的種種而感到受傷。雖然外表長大了,有一個我們似乎還停留在過去某個年紀的自己。
為什麼會放不下過去的傷痛?
其實更深來看,是放不下那個舊的自己。
過去的自己習慣緊緊的抓著那些痛苦與記憶,因為那是讓我們感到熟悉的,甚至成為我們身份認同的一部分,即使那讓我們感到不舒服。就像即使原本舊的衣服已經不合身了,但是因為種種因素,我們仍捨不得把它丟掉。這也就是俗稱的「 #不舒服的舒適圈 」。
我們以為過去對現在有絕對的影響力。事實上,面對過去的同一件事情,現在的狀態會影響到我們如何去看待過去那一件事。
例如:一個人事業成功的人,他就會看待過去的挫折與辛苦是一種歷練、是成就現在的養分;而如果對一個事業失意的人來說,他可能會怪罪過去的那些經歷讓他今天變得如此。
不論我們現在的狀態如何,把自己的狀態照顧好,是我們當下能為自己做的。
回到諮商室裡,雖然在晤談過程我們也會去處理過去的創傷事件帶來的影響,但我自己比較傾向的觀點是:重心仍然是放在「#現在」。
我們的意圖不是要回去挖過去的創傷,或是一直不斷的回去重複經驗過去的負面事件,而是透過現在的自己,從生活中的事件去經驗到了有些過去的事情浮上來、需要我們去面對了,而現在長大後的自己,有力量帶著自己找到 #資源,讓兩者都能夠得到支持與協助。
在晤談中所做的,是希望幫助來談者透過現在更有覺知的自己去改寫過去的創傷經驗,並帶著過去的自己重新走出來。用另一個比喻來說,就等於是過去的自己來找現在的自己求救,而現在的自己已經可以有能力去救他了。
這兩個概念乍看之下有點像,但是其實不大一樣。
總而言之,現在的自己可以為自己重新掌握生命的方向盤,做出最適合現在的選擇。分享一句我朋友告訴我、我很喜歡的一句話: #如果我們願意的話傷痛是可以到此為止的。
歡迎加入及推薦看見心理Line@ 隨時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與文章
同時也可以使用Line@詢問及直接預約我們專業的心理師喔!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看見心理的好文給朋友喔 😄
想常常收到心理好文嗎?
把「看見心理」的LINE分享給朋友➡️
或者搜尋「看見心理」的LINE ID➡️@seeingcounseling